左尊或右尊?

2016060210:11
6/2
1、古人以左為尊或以右為尊呢?
看完以下資料後,用一句話來回答。+3
2、三張照片中的詞語,何者來自右尊的概念。+2

一、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尊卑觀
在古代中國,是“左”尊還是“右”尊,並不是一成不變的,在不同的時期和時代,存在着不同的規定。周、秦、漢時,是以“右”為尊。
1、表現在官職上:比如戰國時秦國的爵制就分為二十等,其中第十等是左庶長,第十一等是右庶長,第十二等是左更,第十四等到是右更,第二十等是徹侯,爵位最高,這就可以看出當時是以“右”為尊。《史記· 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,藺相如完璧歸趙,在澠池會上立了功,“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右”,廉頗大動肝火,“不忍為之下”。這是戰國時期“右”比“左”大的典型例證。升職一般稱右移,降職則稱左遷。例如白居易著名的《琵琶行》裡失意的詩人是左遷九江郡司馬。
2、表現在建築住宅上: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,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。比如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說:“二世元年七月,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,屯大澤鄉。”這裡的“閭左”指的就是居住於裡門左側的平民。就算是祠堂裡擺牌位,臉朝大門,右邊就是上手,放兄長。左邊就放弟弟。所以你向牌位看去,就是相反了,變成兄長在左,而弟輩在右了。所以要完整的記得“南面而王,以右為貴”這整句話。
3、表現在文化上:殷代稱大學為右學,小學為左學。周人以右為尊,稱民間宗教為“左道”,對其嚴加限制。從東漢至隋唐、兩宋,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。這時期,左僕射高於右僕射,左丞相高於右丞相。
但是,蒙古族建立元朝後,一改舊制,規定以右為尊,當時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。《元史·百官志》載:“右丞相、左丞相各一員……統六官,率百司,居令之次,令缺,則總省事,佐天子,理萬機”。蒙古人尚右,故丞相中以右丞相為尊。清人錢大昕在《十駕齋養成新錄·左右》寫道:“科場:蒙古、色目人稱右榜;漢人、南人稱左榜。亦右為上也。”
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,又改以左為尊。此製為明、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。《明史》官職記載中有如下:“甲辰正月,初置左、右相國,以李善長為右相國,徐達為左相國。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,改右相國為左相國,左相國為右相國。”李作右丞相時右為尊,李作左丞相時以左為尊。所以就這個變動而言,其實二人的位置和官職並未更改,只是就“左”與“右”的辨明方式進行了變動。所以左右尊卑都是依君主的意志而定。
二、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尊卑觀
(一)、就古代中國內部而言:秦國的官職是尚右的,不但前面舉的爵制可以說明,而且還可從它的兵符中得以證實,秦國的兵符分左右兩部分,右符在國君手中,左符在將帥手中。而處於同時代的楚國恰恰相反,楚國的官員中,有左司馬和右司馬、左尹和右尹、左領和右領、左史和右史等,他們的地位以左為上。楚國的三軍中,中軍是主力,左軍則優於右軍,屈原曾做過左徒,項羽叔父項伯曾當過左尹。還有古代中原地區的服裝,衣服的前襟向右,稱作右衽,只有人死後穿的葬服才是左衽,表示人死後再也不脫衣穿衣。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則剛好相反,他們的衣服皆是左衽。左和右竟然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觀念甚至文化觀念,所以,孔子曾感慨如果不是管仲的話,我們今天就“被發而左衽矣”。後來,“左衽”就成為異族統治的代稱。國民黨的元老于右任,原名於伯循,他改名為“右任”,就是表明自己對滿清異族統治的憤慨,決心以恢復中原衣冠為己任。

三、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尊卑觀
1、理政朝見中:古時君主一般是坐北朝南端坐在龍椅上,故地理上以東為左,以右為西,臣子面向君主按尊卑次序一字排開,高位者在右,卑位者靠左,這樣就自然形成右貴左賤的場面了。
2、作戰坐車中:情形有所不同,它是尊者居左。如信陵君禮賢下土,“從車騎,虛左、自迎趙夷門候生”。其實這是沿於商代車制。